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炳坤在重庆进行第五次正式会谈,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进行业务磋商,并最终签署协议。

专家们指出,ECFA生效后,虽然两岸某些产业不可避免会遭遇“阵痛”,但受益的产业远远多于受损的产业,短期受到影响的某些产业将获得调整的机会。这意味着两岸重组产业链、经济转型具备了良好的开端。

[现场]

签署ECFA等两项协议

29日14时40分许,重庆索菲特大酒店三楼水晶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上郑重落笔签字。现场镁光灯闪烁,出席签字仪式的两会代表以及前来采访的约两百位中外记者,共同分享这一历史时刻的喜庆气氛。

协议签署后,其文本内容第一时间即通过权威媒体公之于众。其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虽然协议文本仅2900余字、5章16条,却基本涵盖了两岸间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了对现有机制的补充与完善,对未来合作的展望与开拓,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防范和争端解决,堪称一份“沉甸甸的协议”。

陈云林说,框架协议符合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江丙坤则表示,ECFA的签署不但是两岸经贸关系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两岸各自面向区域经济整合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关键一大步。

[焦点]

267项大陆产品将降税

早期收获计划是两岸民众较为关注的议题。

商务部方面透露,经协商,双方结合两岸产业的互补性,在充分考虑对方关切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个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早期收获计划。

在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方面,大陆将对539项原产于台湾的产品实施降税,2009年大陆自台进口上述产品金额138.3亿美元,占当年大陆自台进口总额的 16.1%,包括农产品、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纺织产品、轻工产品、冶金产品、仪器仪表以及医疗产品等十类。

台湾将对267项原产于大陆的产品实施降税,2009年台湾自大陆进口上述产品金额28.5亿美元,占当年台湾自大陆进口总额的10.5%。台湾对大陆降税产品包括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产品及其他产品等四类。

双方将在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不超过2年的时间内分3步对早期收获产品实现零关税。

大陆11个服务业扩大开放

商务部方面称,在服务贸易早期收获方面,大陆将对会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会议、专业设计、进口电影片配额、医院、民用航空器维修,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服务行业扩大开放。

对于广大台资企业普遍关注的银行业开放,大陆将出台6项具体措施,便利台资企业融资,包括允许台湾地区银行在大陆设立的营业性机构,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在大陆开业1年以上且提出申请前1年盈利的台湾地区银行,可申请经营对大陆台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同时,台湾将对研究与发展、会议、展览、特制品设计、进口电影片配额、经纪商、运动及其他娱乐、航空电脑订位系统以及银行等9个服务行业进一步放开。

[连线]

两岸基层业者欢欣鼓舞

“ECFA终于签署了,对台湾渔业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一定会不断带来利多。”台湾杰翔渔业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陈宗民兴奋地对记者说。

去年11月来大陆参加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会时,陈宗民和许多与会的台湾基层农渔业人士就提出,希望大陆进一步扩大台湾农渔产品准入并给予关税优惠。而今这一期待成为现实,他欣慰地说:“我们原本主要依赖出口日韩以及欧美,未来有了关税优惠,我们就不必舍近求远,可以扩大进入广阔的大陆市场。这当然是大好事啦!”

对于ECFA的签署,大陆基层业者也欢欣鼓舞。在北京马连道茶城经营多年的翁燃桂,近几年和台湾茶商的生意往来越来越多。“生意人最关心的除了成本,还有就是效率。签署这个协议能使两岸商家,尤其是我们这样的中小业者建立起更紧密、更顺畅、更高效的合作关系。”翁燃桂说,“大饼要大家一起分享,大市场要大家一起来做。”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本周台北股市“ECFA概念股”明显跑赢大盘。在“统一期货”工作的吴明宪对记者说,对ECFA利好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最近买入股票的客户多了,买气涨了,说明大家对经济的信心更足了。

[观点]

ECFA助台湾经济走进大陆依存时代

台湾的经济腾飞,得益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美、日等国原有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技术很快转向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台湾和香港、韩国等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填补了此一空缺,这是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崛起的大背景。

作为美国的政治军事同盟,台湾在经济上严重依赖美国。一直到2004年以前,在长达55年的时间里,美国均是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在为美日企业代工的同时,台湾的本土企业亦获得了长足发展,台湾的轻工业、食品工业享誉全球。

台海将是双向产业转移

自2003年来,大陆即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台湾逐步摆脱了对美经济依赖。而在金融危机中,由于大陆方面主动采取惠台措施,对台湾的经济复苏帮助很大。2009年,仅大陆对台专项采购一项,就高达140亿美元左右。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去年达837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的41.1%。

此前,在“美台体系”中,台湾处于下位,只是被动承受美国、日本的产业转移;但在新的“台海体系”中,台海之间的产业转移,将是双向的。

相对大陆而言,台湾更早完成了产业升级。在产业格局上,台湾领先于大陆。

台湾在晶片、电脑及周边设备、液晶显示、IC模块等科技产业方面,均执世界牛耳;台湾所有的出口产品中,高度技术密集的产品已近50%。同时,台湾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0%,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台湾完成产业升级与转型。

台湾与大陆产业转移与融合,有可能形成台湾的技术、大陆的制造与市场这样的分工。

台湾将更多地依存大陆

未来,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大陆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在电子产业领域,中国台湾与日本、韩国存在巨大竞争,而要突围而出,大陆即是最可借重的对象。如在液晶显示器产业,明基已可与索尼、三星等巨头分庭抗礼,中国台湾更有可能取代日韩,成为全球液晶显示器产业的龙头。目前大陆的液晶显示器一直受制于日韩,而在未来,联想等IT巨头,创维、TCL等家电巨头,将不再受困,其与台湾高科技行业的合作将日益广泛。

新的“台海体系”,将最终改变台湾作为独立经济体的存在意义。已经完成产业升级的台湾,与美国之间的产业转移的历史已告终结,而未来台湾的成长,将更多从根本上从大陆获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