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企业”扎根自贸试验田
从十多年前在外高桥一切从零起步,到如今连续三年业绩保持两位数增长,即将迈入A股主板上市———刻着“自贸区”深深烙印的上海畅联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惊人的速度已成长为区域内名副其实的“明星企业”。
提起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年给畅联带来的影响,公司总裁徐峰感慨万千,在亮出的一张制度创新清单上,包括分送集报、自行运输、预检验等29项措施全部在列,“这些由海关、国检等政府职能部门推出的创新举措,贴合了企业的实际需求,让选择‘吃螃蟹’的我们确确实实享受到了贸易便利化的好处。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自贸区这块改革试验田的滋润”。
改革创新,让企业受益
2001年刚成立时,畅联手里唯一的资产就是一些空置多年的仓库,面对当时整个外高桥区域数千家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格局,公司打出了“创新牌”。“中国的物流企业,大部分从事传统仓储、运输等低端物流,或成为外资物流企业的外包企业,靠拼价格赢得客户,利润率很低。”徐峰说,“如果硬和别人重复同质竞争,肯定做不过人家。”当时的畅联决定,要力求担任客户的第三方合约物流商。
第三方合约物流商,既要承包供方物流,又要承包需方物流。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供应链上游,畅联公司得为客户提供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原材料入场物流、原材料库存管理等服务;在供应链下游,又提供生产线后端物流加工、产成品销售物流、零部件售后物流等服务,也就是真正嵌入客户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通过技术开发,畅联物流设计了一套运行高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供应商做到实时查询库存信息,一旦库存不足,系统会自动发出补货通知。要知道,只有库存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才能真正降低。
市场主体亮出了绝活,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能否跟上呢?直面企业的实际问题,对照开放度最高的标准,上海自贸区在贸易监管上大胆创新。在让畅联物流直接受益的清单中,来自海关的制度创新超过10项。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上海海关先后推出了“三自一重”、“先进区后报关”、集中汇总纳税、企业自律管理等涉及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实施,以信息化、自动化为手段的“减、简、管、便”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成本往下降,效率升上来,尽管宏观经济有不确定性,但我们连续三年达到两位数增长。”徐峰表示,“上海自贸区设立以后,推出的各项制度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竞争力,公司快速的发展步伐正是得益于改革和创新”。2015年底,中国证监会在官网上预披露了畅联物流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当年公司净利润达1.2亿元,2016年上半年则实现税后净利7300万余元。
从零探索,可复制推广
走进畅联公司,RFID物联网平台总能吸引不少人关注的目光:工作人员拿起电子设备“隔空”一扫,原来费时费力的盘货立马变得轻松起来。当然,这套信息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时监控、可追溯。“通常我们负责的是进口医疗器械、医疗试剂等。要知道,医疗试剂对于物流的要求非常高,车辆和仓库的温度24小时都要保持在7℃至8℃,正负不能相差5℃。”据徐峰介绍,为了确保温度可控,畅联物流自行开发了RFID物联网平台,让客户能实时监测到物流的温度。
事实上,医疗器械设备和工具箱流转于全国各地,监控与跟踪、销售分布等都需要实时掌握与追溯。因此,畅联又将GPS设备与RFID结合,使用于医疗设备以及各类手术工具箱上,针对各个产品,能够进行实时跟踪、轨迹回放、分析流转线路以及滞留时间等,为客户分析销售情况以及管理资产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按照徐峰的说法,为了创新物流模式,畅联把大量功夫花在信息化建设和内部管理上,而检验检疫和海关等方面的制度措施也同样关键。比如:医疗试剂、药品对于运输时间非常敏感。为了有效地将刚性的进口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测时间前置到货物的在区仓储期间,实现货物出区时“零等待”和预检验,上海自贸区又在制度创新上主动突破———根据企业申请,检验检疫部门对自贸区内货物实施集中检验、分批核销出区的工作模式。
“通过预检验及核销制度的实施,可以在自贸试验区‘二线’严密防范质量安全风险,货物进境到进口通关的整个流程时间大幅度缩短。”上海国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畅联公司就是参与预检验模式的第一批公司,初期也是经历了诸多探索,可以说我们都是从零做起,一点一点摸索,最后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检验管理模式,作为检验检疫系统首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推向全国。”
为了配合预检验模式,外高桥保税区域还率先试行一套信息化的自贸区物流监控系统,实现系统随机的自动抽检、自动放行,排出了检验时人工干预的可能,杜绝管理漏洞,2016年在进一步完善系统规则后,成功复制到洋山保税港区及机场综合保税区,实现了三区联动。目前,预检验模式面向所有企业、所有产品开放,预检合格的货物基本能确保在一天内完成出区核放。2016年全年,仅外高桥区域就实施了预检验9466批次,涉及金额18.82亿美元,同比增长57.22%。
突破堵点,监管同步跟
依托自贸区内电子化以及无纸化通关的创新推动,畅联物流已获得了“三自一重(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自动审放、重点复核”“非侵入式查验”等通关资格,使其客户得以大幅简化申报流程,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
就拿“区内自行运输”这项制度创新来说,畅联物流的很多客户都是世界500强企业,不少在自贸区范围内设立了分公司或者关联企业,货物在洋山、外高桥、浦东机场这些保税区内的调拨流转需求强烈,往返于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订单很多。然而,看起来旺盛的市场需求,却曾一度成了畅联“甜蜜的烦恼”。
按照原来的规定,自贸区特殊监管区域的货物流转,都要由获得资质的规定车辆运输和装卸,还必须在出区地卡口加封、GPS信息发送,并在进区地卡口验封、拆封。于是,高峰时间卡口前大排长龙,一部车出卡口最多要耗费2小时左右。
为突破这一“堵点”,上海海关在自贸区内探索实施了“区内自行运输”的新动作。畅联物流第一时间向海关备案,成为“吃螃蟹者”———只要是自贸区特殊监管区域内的运输,出车前自行加封货物,通过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发送区间自行运输申请,确认后生成货物出区核放单就可。由此一来,一方面作业时间有效缩短,平均每车次可节约30至60分钟,另一方面,运输成本也有效下降。
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海关同步利用实施了卡口的智能化改造以及监管系统联网,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在业内专家看来,区内自行运输制度的实施,需要海关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倒逼海关思考如何确保安全高效监管,同时,也有利于海关根据企业的诚信情况,调整相应的监管服务措施。只有诚信度高的企业才能享受更多便利,这也能引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