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底,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新注册企业5.4万余家,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自贸区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副科长施文英和同事们经历了这些历史性变化。

自贸区自成立以来,政策不断更新,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一线窗口是最先感受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地方。在施文英看来,这五年来他们和企业共同飞跃,窗口就是改革的最前沿,它也像浦东的一张名片,直接反映营商环境的好坏。

五年5.4万家企业 制度创新让市场更有活力

 “我的公司刚成立,但申请名称和经营范围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并无相关表述,也无操作先例。遇到不确定情况,工作人员并没有说‘不行’,而是层层报告和不厌其烦的解答,让我很感动。”一位前来浦东市民中心办理业务的市民如是说。

2015年11月,上海自贸区推出“窗口无否决权”改革新举措,窗口人员对企业只能说“Yes”,不能说“No”。近年来,各种新领域的企业层出不穷。“对于这些新兴行业,窗口工作人员遇到不确定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并要不断积累新知识”。据施文英介绍,《上海新兴行业分类和经营范围指导目录》及时梳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包含的新兴行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帮助他们及时“充电”。

多年来,上海自贸区率先实行了包括工商登记“一口受理”“先照后证”“双告知”等一系列新制度。如今,伴随“一窗通”服务平台(yct.sh.gov.cn)上线开通,企业在“一窗通”平台只需要填写一张表格,申报后平台自动采集信息分配给各部门,最快5天时间即可完成,企业开办进入“新速度”。

 “帮企业多解决一道难题,我的幸福就增加一分。”施文英坦言,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他们是自贸区面向企业的窗口、名片,一定会执行好每次改革,让企业更加满意。

加强实操练习 办事水平体现自贸区水准

改革还在继续,今年年初,浦东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推出创新措施,再推服务自贸区“二十条”。

多条举措国内首创,“含金量”相当高。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同等待遇;推行‘1+1+2’企业登记办理模式”,变更类企业登记事项和使用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均1日内当场办结……

自贸区“先行先试”,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道路上不断迈进。

眼下,注册科工作人员每天人均要处理60余件审批材料,新出台的政策也要不断研究、掌握,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接下来,除了加强新政实际操作练习,还会深化银政合作,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将业务受理点延伸到银行网点,让企业切实体验家门口的服务。”在施文英看来,窗口就是改革的最前沿,窗口人员的办事水平正体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