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从保税区到展览馆,在种种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未来更多文物艺术品在上海的流转之路将变得更通畅高效。

“这是文化领域首部浦东新区法规,主要为推动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这样注解这部法规出台的背景。业内人士认为,其将有利于增强上海在文物艺术品交易领域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形成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指数”“上海价格”,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标准”“上海方案”。

新载体诞生,艺术品交易降本增效

不少人留意到了《若干规定》中提及的一个新载体——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其中明确,它的功能定位是为文物拍卖经营活动和艺术品交易提供场所、设施、鉴定等服务。“新载体的诞生,有望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文物拍卖经营活动,降低交易成本,带动交易量增加,提升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影响力。”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用好用足新平台,还要确保有序合规。《若干规定》提出,服务中心对拍卖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这意味着入选企业可进可出,享受平台服务需满足“前置条件”,涵盖资金、人员、技术等各方面门槛。此外,《若干规定》还明确服务中心的运营主体、主要功能、管理方式、法律责任等,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

以新平台的建设为契机,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物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包括搭建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制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根据企业许可、备案、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以及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等情况,评定其信用等级,并进行差别化分类监管。

首创探索写入法条、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此次“上新”的浦东新区法规,其实也是多年制度的高度集成。譬如,试点中反馈良好的“保税仓储文物临时进境6个月有效期后可N次延期”被法条采纳。《若干规定》明确,需要延长期限的,携运人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个工作日前向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上海管理处书面申请延期复出境,每次延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这样一来,即便“出远门”的艺术品在展期内未产生交易,也能获得展后保税仓储、展示和交易服务,在保税区静待买家。同时,展览方也能更从容地安排艺术品的展览、展示,不必为限定时长焦虑。

事实上,这一打破文物临时进境时限限制的举措,源于历时三年的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全国唯一揭榜此项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上海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通过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进出境的文物艺术品超2000件,货值达170亿元,相较历史最高峰增幅超180%。

上海已成为苏富比、嘉德、保利、佳士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办理文物进出境的首选口岸。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完善制度设计,滞留时间每累计满二年再次申请延期复出境时,增加一次实物审核。

艺术品交易接驳数字化,培育新增长极

向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迈进,上海不止于“全国文物艺术品进出境的首选口岸”这一称谓,更积极接驳数字化。

《若干规定》鼓励有条件的文物艺术品经营单位通过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文物艺术品在线展示、交易、定制服务等活动。苏富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钱进透露,该企业在今年春拍中已使用了丰富的数字展览体验,通过专家语音导览、虚拟展览及预展直播等,让消费者足不出户欣赏顶级艺术藏品,了解最新艺术趋势。

针对文物拍卖企业开展的在线文物拍卖活动,上海也将提升服务效能,通过“一网通办”、告知承诺等方式,简化拍卖标的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助力做优数字艺术品交易市场。

数字藏品也催生了艺术品交易的新思路、新业态。每件藏品在加密后会得到一个“数字编号”,即便外在形态一样,却也因其“唯一性”吸引了一票收藏爱好者。专家认为,上海的艺术收藏需求正日趋成熟多元,包容的文化土壤,将给予创新业态更多成长空间,也为艺术品交易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