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本市服务贸易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服务出口,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研究建立本市服务贸易行业专家、重点企业和国别贸易信息库,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良性互动,积极营造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规划引领作用。以《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编制本市服务贸易“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立今后本市服务贸易发展的主导行业和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扶持特色优势行业发展。研究出台本市服务贸易促进条例,提升本市服务贸易推进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标准化水平。
(三)完善统计分析体系。建立和完善本市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健全由国际收支统计和外国附属机构统计共同构成的本市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行业中介组织建立服务贸易统计联系机制,并加强与重点省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的数据信息交流,定期发布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研究推出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创新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加强对区县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指导,做好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工作,并健全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定期发布《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和《上海市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
(四)继续提升便利化水平。深化境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探索进行对会展、拍卖、快递等服务企业所需通关的国际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等货物的监管模式创新,对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所需样机、样本、试剂等实施分类管理、简化审批程序。依托自贸试验区探索对数量少、风险等级低且用于研发等非商业用途的生物医药样本通关降低通关查验比例。鼓励本市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扩大跨境支付服务范围,支持本市服务贸易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推进自然人移动,争取开展服务贸易专业人才跨境执业政策试点。为外籍高端人才办理在沪永久居留提供便利。
(五)建设贸易功能区域。加快建设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培育3-5家“上海国际服务贸易总部示范基地”;修订《上海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认定一批本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发挥信息集聚、要素集聚和资源集聚的优势,加强贸易和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立体发展格局。
(六)打造公共促进平台。支持本市各类商协会和促进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整体宣传“上海服务”。培育“上海软件贸易发展论坛”等各类服务贸易交流合作平台,提升“上海服务”的国际影响力和海外知名度。积极打造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文化贸易、服务外包和中医药服务等平台功能和业务水平,探索推进国际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筹备建设上海服务贸易海外促进中心。
(七)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发挥本市外经贸发展、服务业引导等专项资金作用,修订完善《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海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国际物流、文化、专业服务、中医药、旅游、金融、教育、会展等服务贸易领域,增加支持服务贸易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和海外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在服务外包资金使用中,增加支持服务外包研发、中高端人才培训等内容。结合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切实做好跨境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的相关工作;对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继续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保险业务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离岸保险业务所得税制完善。贯彻落实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和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部分税前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影视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出口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政策。
(八)推动金融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全面提升服务贸易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水平,通过信用证、保函等增信服务,帮助企业获取订单;通过进出口押汇、保理、福费廷等融资服务,帮助企业完成订单;通过即期、远期结售汇和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服务,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和服务,探索研究推出更多、更便捷的外贸汇率避险险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承保政策,简化投保手续。搭建中小微服务出口企业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投保平台,支持企业利用灵活交易方式扩大服务进出口。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进入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九)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加快形成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通过实施“浦江人才计划”等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加大对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扶持和引进力度;支持高校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服务外包专业和人才结构,鼓励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继续开展本市软件贸易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千百十”行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通过认定和扶持一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